立交桥在城市交通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极大的缓解了交通拥堵,节约了行车时间;在立交桥下,由于限制因素较多,如何保障车辆舒畅且安全的通行成为了一个难题,恰当的信号配时模式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
立交桥下交叉口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又需要怎样进行信号配时呢?下面来一一为您揭晓。
一、 立交桥下的交通特点
相比于普通交叉口,立交桥下交叉口的交通条件更为复杂,存在交通混乱、视距不足、清空困难三大交通特点,以下是对各交通特点的分析:
一是,交通混乱。立交桥下的交叉口是流量聚集点,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同时汇聚桥下,机非混行严重、易发生冲突。
二是,视距不足。立交桥下光线不足,加之墩柱或大型车辆遮挡时,行车视距狭小,驾驶员无法辨别前方具体路况,存在安全隐患。
三是,清空困难。交叉口空间距离大通过时间长,当采取信号控制时,需合理设置路口清空时间,避免车流滞留在交叉口内部造成叉盘现象。
二、 立交桥下的信号灯设置
立交桥下交叉口是两条大型快速道路相交处,是车辆与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也是交通的咽喉。使用信号灯控制放行是Z为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交通管理方法,可以保证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减少冲突发生,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改善交通状况。
立交桥下交叉口跨度较大,视距不足,在安装信号灯时,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信号灯安装位置。立交桥下位置特殊,信号灯可以悬挂在立交桥上,也可使用信号灯杆。但要避免信号灯被建筑物遮挡,保证驾驶员视距之内能够观察到信号灯。
二是,信号灯安装数量。交叉口进出口距离过长,单组信号灯无法有效控制车流清空,需在内部设置二次停止线,并在进口处增设一个信号灯组,共一近一远两组信号灯。
三、 立交桥下的信号配时模式
根据立交桥下交通特点,在此类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清空。
一是,车辆清空时间。由于交叉口过大,为保证车辆在绿灯结束时车辆能够安全通过交叉口,需利用远近灯时间差实现车辆清空。
二是,行人清空时间。是指行人在步行间隔末尾进入人行横道直至到达安全地带或行人庇护地一安全岛或道路另一边的充裕时间。一般情况下,行人清空时间依赖于交叉口是否穿过行人庇护地、中央隔离带或分流岛。
合理的清空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规范交叉口通行秩序;当清空时间不足以使车辆驶出交叉口时,尾车会与下一相位车辆或行人形成冲突,影响交叉口通行效率。
因此立交桥下交叉口相较于一般交叉口,信号配时有所不同,需专门多出一个清空相位,时间在10s-15s左右。具体放行方式为车辆驶入交叉口后,直行车辆通过远灯控制驶出,左转车辆在交叉口内等待,下一清空相位时放出 。
四、实例探究—信号配时模式再优化
经十路与玉函路交叉路口,位于顺河高架与经十路立交桥下,周边分布学校、商场、医院、公园等大型交通吸引点,交通压力较大,平峰期间采用的信号配时模式为直行+左转清空。
早高峰西口直行公交车和班车很多,路口清口所需时间长,受交叉口内部空间约束,左转清空相位利用率不足、通行效率较低,造成其他方向的绿灯损失。
显然先前的清空相位模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经过信号工程师的跟踪调研,对信号配时进行了再次优化。放行方式由“东西直行+东西清空”改为“西单放+东单放、清空+东单放”。
如此一来,东口单放时间可以对西直行进行清空,无需单独给出清空时间,提高了交叉口时间利用率,巧妙解决了拥堵问题。
五、总结
立交桥下交叉口车流汇聚,却又受制于诸多限制条件,稍有不慎便会造成拥堵。基于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信号配时模式,持续进行创新与优化,才能减少停车延误,提高立交桥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节约行程时间,保障桥上桥下同样的畅通无阻!